1911年股票杠杆可以几倍,知府陈兆棠被押赴刑场,革命军劝他认清形势:愿意出资十万元支持革命,可免他一死!陈兆棠却梗着脖子吼道:“死就死,哪能拿钱帮助你们谋反?”
1911年,潮州城内,知府陈兆棠被革命军押赴刑场。
临刑前,革命军试图劝他认清形势,甚至提出,若他愿意出资十万元支持革命,可免他一死。
可陈兆棠却梗着脖子,大声吼道:“死就死,哪能拿钱帮助你们谋反?”
这句话彻底激怒了革命军,随着一声令下,子弹如雨点般射向陈兆棠。
一共13枪,他的身躯重重地倒在血泊之中。
他的生命就此终结,可争议,却如潮水般涌来,久久无法平息。
陈兆棠出身官宦世家,自幼饱读诗书,后以捐官踏上仕途。
在早期任职四川大邑县知县时,他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。
当地匪患猖獗,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,苦不堪言。
展开剩余72%陈兆棠深入民间,了解匪患根源,一方面加强地方武装力量,组织团练进行巡逻防御。
另一方面,对于那些愿改邪归正的土匪,予以妥善安置,引导他们投身于正当营生。
在他的努力下,大邑县的治安迅速好转,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。
为了培养人才,他甚至倾其所有,捐出全部家产修建平云书院,彼时的他,是百姓心中的好官。
但命运的转折,总是猝不及防。
调任崇庆州后,面对更为猖獗的匪患,陈兆棠的手段陡然变得强硬。
他认为以往的温和手段,在这穷凶极恶的匪情面前收效甚微,于是决定采取“乱世用重典”。
他下令,但凡抓获盗匪,不论罪行轻重,一律诛杀。
在短短一年时间里,就有三百多人命丧黄泉。
这一举措,迅速让崇庆州的盗匪几乎绝迹,治安状况得到极大改善。
然而,此等雷霆手段却激起轩然大波。
有人拍手称快,那些长期遭受匪患之苦的百姓,对他感恩戴德,视他为拯救他们于水火的英雄。
在他们看来,盗匪作恶多端,杀之而后快,陈兆棠为他们带来了久违的安宁生活。
但也有众多人强烈反对,他们指责陈兆棠草菅人命。
这是因为,当地之所以出现大量盗匪,正是因为清政府昏暗无能,对百姓百般盘剥,逼得许多百姓失去了生存资源,只能落草为寇。
陈兆棠的残忍手法,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可是,陈兆棠调任惠州知府后,铁血手段有增无减。
短短三年,被处决的人数超过三千人,“屠伯”的恶名也随之传开。
而这样的做法,和他面对死刑的选择,其实是一脉相承的。
陈兆棠宁受死刑,也不愿支持革命,此乃源于其对清政府的愚忠。
在他心中,清政府是正统,革命是大逆不道的“谋反”。
他以为自己是在做“忠臣”,但是,盲目维护这样的政权,无疑是在阻碍社会的进步。
他本可以顺应时代的变革,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积极的贡献。
可他却因顽固的守旧思想,成为了旧制度的殉葬品,令人唏嘘不已。
参考资料:
星岛环球网《晚清名臣之子陈兆棠嗜杀》
发布于:山东省